5月30日,由北京国际经贸标准化促进会主办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蓝海”论坛成功举办,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依绍华主任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但在物流基础设施水平、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足。
在分析农产品物流体系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运行质量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流通主体建设,优化配置冷链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应用,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等。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建立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并形成较完善的一级、二级销售渠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型超市逐步自建渠道,与产地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多元,逐渐形成四种方式:
以农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多为农民自发组织,较为灵活、自主、参与者积极性较高,但不具组织化,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运输工具和储存条件较为原始和传统,效率不高,保鲜功能较差。
包括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多为小农户的农产品进行集散、交易,功能和商品种类比较单一;销地批发市场规模较大,种类复杂,具备一定的储存功能和较完备的运输功能,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相对缺乏。
多以大型连锁超市主,通过自有生产基地或与农业合作社进行联合采购,超市可直接或间接对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能够较好地把控农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等。而且超市在冷链运输、储藏等方面具有优势,冷库设施较为完备,冷链物流覆盖率较高,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鲜保质要求,而且产地直供大大减少流通环节,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出B2C、C2C、B2B等多种流通模式。B2C中,搭载电商平台,能够较好保障消费者权益,降低采购风险,同时冷库设施和冷藏条件较好,冷链运输有保证;C2C,信息更加透明,进一步大幅缩短供应链长度,但是冷藏条件及冷链运输难以有效保证;B2B 模式中,供销双方信息更加透明化,交易过程更高效,冷藏设施设备较完备,冷链运输可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