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力释放乡村消费潜力 促进农村消费政策落地

近一段时间,市商务局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经济社会民生的薄弱环节,全面加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扩大农村商品和服务消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近年来,我市农村消费出现许多新变化,如家电升级、汽车下乡、网购增多等。这些新变化是多年来持续不懈狠抓农民增收、满足农村消费需求的结果,也是城乡统筹进展加快的表现。

为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在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和滨海新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和滨海新区都将形成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有便利店和快递点的消费服务格局。

健全农村流通网络

一是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提高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按照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区域商圈建设,加快填补县城缺少大型购物中心的空白,不断提高商圈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文化氛围、培育时尚生活。鼓励供销合作社提升一批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食品集团、物美集团、华润万家等大型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服务设施,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每个乡镇建设改造一个乡镇商贸中心,引入连锁或大中型超市、餐饮、理发、农资、菜店或菜市场等综合业态,推动购物、娱乐、休闲、亲子、健身、农资等业态融合,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改善乡镇消费环境,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

三是建设改造一批农村便利店。巩固供销社既有农村便民网点布局,鼓励劝宝、家乐、物美、零售通、京喜、七—拾壹等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夫妻店等传统网点,建设新型乡村便利店,鼓励搭载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村民便利消费需求。原则上每个村建有一个便利店,对于人口小于100人,周边3千米范围内有便利店可共享的村,可视情况不单独建设便利店。建设一批邮乐购小店,与农村便利店建设相结合,互补互促。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一是加快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字赋能,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经营模式,通过连锁化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带动企业规范化发展,培育壮大家乐、劝宝等商贸企业,打造连锁化的县乡村商业网络。

二是培育一批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搭建农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促进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就业创业。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工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天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优势,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试点行动,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鼓励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组建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专业服务组织,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关键薄弱环节,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动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实行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动态管理,以家庭农场创建为抓手,提高家庭农场发展质量,确保家庭农场总数稳定在10000个以上。

繁荣农村消费市场

一是加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和商贸物流企业大数据,科学掌握农民消费特点,加大乡镇商贸中心、农村便利店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开展日用消费品、家电、家居、汽车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充电桩)、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消费升级提供配套保障。

二是优化农村文旅服务供给。鼓励农家院、民宿、客栈酒店提供文旅服务,促进乡镇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积极争创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村,发挥文化旅游村示范作用。组织特色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带动客流增长,促进商业繁荣。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开发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发展乡村客栈、特色民宿、咖吧氧吧等新业态,推介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

一是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奶业和生猪等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小站稻、生猪等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解决韭菜、豇豆、牛羊、大黄鱼等11种重点农产品禁限用农药使用及兽药超标等问题。加快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试行主体出证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改造一批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的集配中心、产地仓、预冷设施。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京津冀都市圈供应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落脚点,以城市服务型农副食品加工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粮油、奶制品、肉类、水产品、果蔬、调味品等加工业上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行动,认定“津农精品”农业品牌,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立“津农精品”农业品牌目录,推动“津农精品”进菜市场。组织品牌农业企业参加全国综合性展会,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品牌传播效率。

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

一是加快发展产地市场。支持产地市场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本地农产品采购规模和销售力度,发挥农产品集散平台作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组织开展国家级产地专业市场申报认定工作,加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培育,支持产地市场初加工、冷链仓储、交易设施建设改造,形成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州区各有一个产地市场的格局。

二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公益性保障能力。通过土地作价、产权回购回租、财政入股、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公益性保障作用,增强保供稳价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立以农产品主产区生产加工企业为源头,区域集散型、销地型、产地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各大连锁商超、生鲜超市、集贸市场、菜市场等零售网络为末端,线上企业销售为平台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每年评定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条。

四是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组织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减少产后损失。推动供销合作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在农产品田头市场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加强移动式冷库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引导生鲜电商、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低温仓等配送设备,提高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分拨能力。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有序衔接。

通过认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今,一幅促进共同富裕、同创幸福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津门大地徐徐展开。